cookie

We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ccept all», you agree to the use of cookies.

avatar

Books Lover 愛書看書映世界

librojamanto = libro jamanto 愛書:人生不免會遇到種種問題、疑惑……能有良朋同探討固然好。不然透過書籍(其他人、先輩的智慧)而獲得啟迪亦是佳事。此處所介紹者即為生活上遇到種種事、而有所感……從而就所曾涉獵、而網絡上有者予以對應而成……望能助己鞏固所學外、亦可助人令有所啟發……(書得自網絡/自己購買而共享、切勿作商業用途)@16.01.2019 #尚有書籍分享在討論羣中: @openxsociety 友好夥伴 @telebookstall@anarkiismo

Show more
Advertising posts
6 006
Subscribers
+424 hours
+427 days
+12230 days

Data loading in progress...

Subscriber growth rate

Data loading in progress...

整體上 喜歡       沒興趣       提不起勁 《歡迎理性討論》
Show all...
😘
😐
😅
附件
Show all...
Martin_Heidegger_Off_the_Beaten_Track_Cambridge_University_Press.pdf6.78 MB
附件1
Show all...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pdf1.15 KB
Andrew_Bowie_Aesthetic_Dimensions_of_Modern_Philosophy_Oxford_University.pdf1.13 MB
20 世紀的德國哲學家 Ernst Cassirer 指出了語言與藝術之間的內在聯繫:語言旨在揭示世界,揭示事物。藝術亦然。與此相關的是,語言並不是完全有意識地產生的東西。它不是我們發明的。藝術創作不是有意識地「我要做某事」;相反,它做 X 是因為它有意義。 Cassirer 將兩者連結得非常緊密。一旦你開始這樣做,你就會意識到,這種看待語言的方式在許多哲學課程或哲學作為主流學科的實踐中並沒有發揮重要作用。閱讀哲學文本通常不會考慮美學問題。 強調幾個反例:Wittgenstein 的私人語言論證是一種你可以在小說中進行的探索,聲音互相交談,但對私人語言的真相沒有一個中心觀點。你可以從中得出一個論點,但你實際上可能認為我們可以繼續這種對話,但仍然讓問題懸而未決。或者,透過閱讀 Hegel的文本移動方式,而不是他試圖告訴我們關於世界的內容,可以產生更大的樂趣和洞察力( Adorno 將 Hegel 的文本比作貝多芬的音樂 —— 它們是動態的,基於緊張局勢和決議等)。 最根本的是,美學維度涉及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看待哲學中的意義,以及如果你簡單地用語義、語言術語來思考意義,你會錯過語言中發生的許多事情,更一般地說,我們的理解中發生的事情並在世界上有意義。如果簡單地用語意、語言術語來思考意義,你就會錯過語言中發生的許多事情。 在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Modern Philosophy” 的開頭章節中,Andrew Bowie 對 Descartes 進行了新穎的解讀,開始描繪認知判斷和美學判斷之間的區別,Bowie 聲稱 ,在現代性中,事實證明,這種差異可以引導後者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軌跡。對 Bowie 來說,Descartes 懷疑的過程其實是藝術與科學的交集。一方面,這些 “懷疑的反思源自於現代科學方法的出現,它表明許多公認的自然現象解釋是站不住腳的,從而使聖經和希臘人的智慧受到懷疑” ( p 30 )。Bowie 在 “Meditations” 中發現,他試圖為新興的自然科學塑造一個存有論基礎 —— “然而,事實證明這是難以捉摸的基礎” ——這種難以捉摸既是現代性更廣泛潮流的症狀,又適用於他的計畫的論文( p 29 )。另一方面 ,他寫道, “我想將這種難以捉摸與美學聯繫起來,美學不是尋求建立一種可以奠定知識基礎的穩定的主客體關係,而是對主觀和客觀關係的不斷變化的方式做出反應” ( p 30 )。 這實例化了審美維度的雙重主張,首先,動態性表徵了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本質,其次,為什麼這種關係隨後呈現出鮑伊所描述的各種形式。值得讚揚的是,在 Descartes 中,在科學的精確感與藝術作品排除解釋學封閉的能力之間找到這種裂痕,間接地將歐陸哲學和分析哲學之間的分歧重新定義為漸進的而不是最近的裂痕。這種觀點帶來了從與每個研究對象相關的有利角度對這種分歧的額外受歡迎的理解。 Bowie 評論說, “如果數學是現代哲學尋求超越的一種形式。正如各種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所暗示的那樣,另一種形式是藝術。這在這些方法中占主導地位的對語言的理解常常截然不同”中顯而易見”( p 9 ) 他另一方面看到 Frege 與歐陸詮釋學方法之間明顯的差異。 然而,根據這些對象描述和解釋學科焦點的一個後果是,這種方法有可能將每個研究對像下遊的二階效應歸因於其各自的學科。Andrew Bowie 對分析傳統的確定性特徵的偏好的處理偶爾暗示了這一點:“只有堅持『現實』只是物理科學所揭示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在『世界』概念方面質疑的立場,才可以否認後一種說法。這種主張能夠如此主導哲學辯論,並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許多領域中產生影響,這一事實本身就是本書試圖質疑的症狀…這種主張本身不是自然科學主張,因此涉及其自身範圍之外的形而上學承諾,這只能透過藝術來實現,並且透過模糊真相產生社會和政治影響”。關於科學客觀性的主張是否意味著超出某些事實在這些參數範圍內可以被理解為客觀的參數,以及該主張是否 “在其自身範圍之外” 仍然可以理解,這仍然是不同的問題 。儘管 Bowie 指出,這種主張所默認設想的特定世界圖景並不總是明確的,但在這個框架中出現的真理與 “只能透過藝術才能獲得的真理” 之間的直接聯繫也是如此 。( pp 207-08 ) 然而,這並沒有超過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這一點在專門討論 Heidegger 和 Adorno 的章節中得到了突出的體現。Andrew Bowie 對 Heidegger 的敏銳性表現得非常突出。這直接透過本書第六章 (The World of Art) 聚焦於對 Heidegger-Cassirer 辯論的關注、其接受這點直接凸顯出來。以及 Heidegger 在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1935-36) ” ( Martin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中討論地球與世界之間的衝突的生態成分,以及 Heidegger 學術中的一些其他主題。Bowie 長期以來對 Heidegger 與美學的關係的傑出貢獻間接地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清晰度,揭開了 Heidegger 主張的神秘面紗,同時將它們與經常被混為一談的合理解釋區分開開來。 “Art, Commodity, and Metaphysics” 一章凸顯了一本書的哲學成就。更廣泛地說,Andrew Bowie 對相關哲學史的精明把握使他能夠強調哲學辯論的重複,而這些辯論的重複往往歸因於對這段歷史的錯誤理解,認為這是一個失去當代意義的過時時刻。他寫道, “再一次,我們最終得到了唯物主義/現實主義與觀念主義的不同版本……並且陷入了許多現代認識論的僵局”( p 35 )。Bowie 小心翼翼地界定了這個問題的範圍,通常是透過對 Jürgen Habermas 的詞彙的深入研究來做到這一點 —— 事實證明,在區分認知判斷和美學判斷時,這種姿態特別有用。這種方法最終為這本書和我們的哲學時刻的核心問題之一提供了實質貢獻: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美學如此重要的意義,不僅將其歸類為任意主觀的東西,而且也不試圖賦予它與有保證的科學主張相同的客觀地位呢 ? ” ( p 7 )。 許多當代哲學,尤其是分析傳統的哲學,認為美學的重要性不如知識論、倫理學、形上學和語言哲學。然而,在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Modern Philosophy” 中,Andrew Bowie 探討了藝術和美學對這些哲學領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現代時期,科學知識的增長伴隨著對知識論懷疑論的高度關注以及對藝術和自然之美的新的哲學關注。這顯示現代性涉及人類如何理解事物的問題。超越知識問題並反映在藝術中的世界。Montaigne 、Descartes、Hume、Kant、Schelling、早期德國浪漫主義者和 Hegel 探討了藝術與哲學的關係。本書也考慮了 Ernst Cassirer 和詮釋學傳統對語言意義和藝術意義之間的密切聯繫。Karl Polanyi 、Marx、Nietzsche、Heidegger、Adorno、Dewey 等人的著作被用來研究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如何改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和價值的本質,進而影響人類的生存。藝術在人類自我理解中的作用。現代哲學的美學維度可以幫助揭示如何構想「主觀」和「客觀」方面經常被忽視的歷史轉變。將藝術視為一種哲學 ,將哲學視為一種藝術,揭示了兩者之間尚未解決的緊張關係。現代世界的不同文化領域,並對當代哲學的一些方向提出了質疑。
Show all...
今日(3-07-2024)“開放社會”羣中新增書書目: 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米特 (德)扬-维尔纳·米勒 https://t.me/openxsociety/72887 冲绳现代史 新崎盛晖 https://t.me/openxsociety/72889 《生命的重建:40周年插图纪念版》 Louise Hay 露易絲·海 https://t.me/openxsociety/72890 《人体简史:全彩插图版》比尔·布莱森 https://t.me/openxsociety/72892 《奇多奇迹:从清洁工到卓越管理者的传奇人生》[美]理查德·蒙塔内兹 https://t.me/openxsociety/72893 《马提尼克玫瑰:约瑟芬皇后传》 Andrea Stuart [英]安德莉亞·斯圖亞特 https://t.me/openxsociety/72895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李叔同全传》金梅 https://t.me/openxsociety/72897 《非理性思维的力量》 Neel Burton [英]尼爾•伯頓 https://t.me/openxsociety/72898 《阿伦森自传》埃利奥特·阿伦森 https://t.me/openxsociety/72901 《《孙子兵法》通识》尹世尤 https://t.me/openxsociety/72902 《社会语言学(牛津通识读本)》 John R Edwards [加]約翰·愛德華茲 https://t.me/openxsociety/72903 《50:伟大的哲学书》[英]汤姆·巴特勒–鲍登 https://t.me/openxsociety/72905 《血液传》马克·博加茨 https://t.me/openxsociety/72906 《学会提问与谈话:如何获取信息、深度沟通、专业采访》 Dean Nelson [美]迪安·納爾遜 https://t.me/openxsociety/72907 《南唐史》任爽 https://t.me/openxsociety/72909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 Shimi Kang [加]希米·康 https://t.me/openxsociety/72910 《儿童青少年屏前久坐行为研究》叶孙岳 https://t.me/openxsociety/72912 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 李坤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https://t.me/openxsociety/72913 逐利而生:3000年公司演变史【公司的本质是什么】_美威廉·马格努森_美威廉·马格努森_ https://t.me/openxsociety/72915 《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 Scott Reynolds Nelson 【美】斯科特·雷諾茲·尼爾森 https://t.me/openxsociety/72917 《解密TikTok:中国的爆款应用如何改变世界》 Chris Stokel-Walker [英]克里斯·斯托克爾-沃克 https://t.me/openxsociety/72919 《TikTok爆款攻略:跨境电商的流量玩法与赚钱逻辑》笛子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1 《人工智能安全》陈左宁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2 如何阅读海德格尔(大家读经典(第2辑) Mark Wrathall [美]馬克·拉索爾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3 《科学的起源》成生辉;崔维成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5 《科幻中的战略思维》路江涌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6 《动起来!-专业教练给孩子的体能课》周宁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7 《习惯逆袭》李鲆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8 《唐代铨选与文学》王勋成 https://t.me/openxsociety/72929 《重启吧!我的健康人生》兰根·查特吉 https://t.me/openxsociety/72930 《生命大设计:创生》罗伯特·兰札 https://t.me/openxsociety/72932
Show all...
Open Society 開放社會

這本內容豐富的新書中,米勒探討了反自由主義中堅人物卡爾·施密特的模糊的思想遺產在戰後的命運。米勒在施密特的各類學生、讀者的批評者的之間建立起不乏洞見的連結。這些聯繫穿越政治領域,涵蓋幾乎所有重要的歐洲國家。該書不僅有助於了解施密特的後期生涯,對於領會戰後歐洲思想的概貌也頗有裨益。作為一種可能對某些人而言不乏新奇的獨特視角,本書在觀察戰後歐洲政府思潮時將出發點定位於一個聲名狼藉的前納粹分子身上,然而卻藉此揭示了該時期的大量概況,以及當今歐洲政治理論不乏悲哀與衝突的狀態。 這是一本重要的書,任何關注現代政治思想的人都能從這部悖論式的研究著作中獲益。 米勒完成了一部有關施密特生平與遺產的非凡之作。施密特,一度臭名昭著的法律、政治思想家,知識冒險者和神話製造者,其思想在經歷了他與納粹同流合污的歲月之後依然生機盎然,不斷吸引著左派中為數眾多的戰後歐洲思想家。本書出色地展示了施密特的思想如何穿透自由主義的正統學說,並在意圖維護自由主義民主的種種方式中也有跡可尋。 作者簡介 · · · · · · 揚-維爾納·米勒(Jan-Werner Muller)德國籍。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任美國普林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另著有《另一個國家:德國的知識分子、統一與民族同一性》。

整體上 喜歡       沒興趣       提不起勁 《歡迎理性討論》
Show all...
😘
😐
😅
附件6
Show all...
Erich_Adickes_Kant_als_Naturforscher_Vol_I_Walter_de_Gruyter_1924.pdf75.60 MB
附件5
Show all...
Ernst_Cassirer_Kant's_Life_and_Thought_Yale_University_Press_1983.djvu5.11 MB
Choose a Different Plan

Your current plan allows analytics for only 5 channels. To get more, please choose a different plan.